為什麼會選擇創業?

許多人對於創業都會有一些憧憬與想像,因此我想要跟大家分享我為什麼會選擇創業,以及在創業的過程當中,實際現實與預期想像的差異,希望能透過我的經驗分享,提供想創業的朋友一些幫助。

 

是什麼時候開始萌生創業想法

我在就讀碩士班的時候,有幸可以參與產學合作計畫,在短短半年的計畫研發當中,因成果超乎預期,因而受到產業界的青睞,而被業界提出以數百萬的授權金做技術轉移。
我心中第一個想法是:

這些授權金,若是我當工程師,我要付出多久的時間才能賺到?

由於技術研發,是透過學校、研究所、教授、學長的資源才得以開發完成,因此若是合作案有談成,授權金必須依照規範及貢獻比例去做分配,而當時的我卻得知,我可能卻分不到任何一筆錢,即使我是最核心的研發人員

雖然研發是站在前人肩膀及資源的支持底下,合作授權也不確定會不會順利完成,但利益的分配比例仍讓我覺得不是合情合理,這時候我才猛然發現。

原來我比自己想像中的還要值錢,未來何不讓自己創造自己的價格呢?

—雖然有許多創業者都是因為這個原因萌生創業念頭,但創業後回想起來是一件蠻可怕的想法,因為自己當初有價值的發揮,是因為有前人的資源及舞台提供,而自己並不一定能夠搭建相同的資源或舞台。

後續,我毅然決然決定離開既有的實驗室,並開始培養創業所需的能力,參與跨領域(商業、服務、設計等等)的競賽及徵選,來讓自己跳脫既有理工背景的環境,開拓自己的眼界,讓我慢慢了解並學習到,原來世界有太多我們可以做的事情,這些事物不會是在學校裡面學得到的經驗。

而我也曾經想過要放棄學業,幻想自己可以跟那些中輟的天才創業家一樣成功,但我最終還是順利完成碩士學業,因為這些天才創業家,不僅僅是天才,大多天生都擁有豐富的資源。我清楚明白我並不是天才,也並沒有豐沛的資源,因此我認為還是要好好地將學歷完成,在這個過程當中,也逐步地去充足自己的能力。( 出了社會後,才發現原來學歷遠遠比自己一開始想像中的還更有幫助

 

是什麼時間點決定開始創業的

當時評估了不同的產業發展,最終決定寵物產業,一是看中未來發展,二是自己興趣( 本身也有養兩隻貓,是個貓奴 ),後續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是如何選擇創業產業。

認清自己未來一定要創業的當下,我就決定要開始學習相關能力並籌措所需的創業資本,原先是評估工作三年後(2022年)存了一筆錢後,再決定出來創業,但現實往往是事與願違。

環境變化的速度實在太快,順勢而為會事半功倍,逆勢而為會事倍功半

在2020年時,也就是自己正式出社會工作約一年的時間,突然發現這個寵物產業的新創品牌雨後春筍,我知道自己若是仍要選擇寵物產業,不能如原先規劃的時間點做切入,因為當競爭者越多,後進者所需付出成本就會越高。

在意識產業環境的現況,隔天就毅然決然跟公司提了離職,正式踏出創業的第一步。

 

創業前後的心理建設

由於在就學期間就明白未來總有一天會創業,因此一路上都在學習有關創業的總總,發現大多的創業者都會提到需要一定的抗壓性,雖說自認抗壓性非常好,但創業之後才發現自己以前的世界是以管窺天。

這時才猛然發現原來以前自認的抗壓性好,是因為以前過的太過於幸福

這時才發現,好像先前做的心理建設,就像是紙糊般的城牆,根本抵擋不住現實的洪水來臨。

壓力來源可說是五花八門:

  • 什麼時候才可以損益兩平
  • 今天又燒了多少錢
  • 下個禮拜籌得出給供應商的錢嗎
  • 經銷商什麼時候又會付款
  • 同事的薪資會不會延遲付款
  • 什麼時候才可以給家人好的生活品質

就算某些時候,營收可能比較好,這時又會擔心,要怎麼樣才可以維持營收,甚至創造更好的營收

煩惱的事情總是接踵而來,既然改變不了要煩惱的事情,那就改變心態吧!

與其花時間煩惱,還不如好好面對事情一件件解決還比較有意義

身為創業者時間已經不是只屬於自己,而是屬於公司,所作所為都需要考量到公司同仁,甚至是上下游的合作夥伴,若單就個人情緒糾結,這未免也太自私了吧

但坦白來說,不被個人情緒影響一點都並符合人性,但習慣都是需要聯繫培養的,這邊我就很推薦去看一些創業前輩們故事分享,相較於他們所面臨到的挫折,我們的困難突然顯得不值一提,鬱悶的情緒大多就會好一點了。(再次驗證,痛苦真的都是比較出來的

 

創業前的資金準備

由於創業的時間點比預計的還要早很多,因此資金非常不充裕,因此鼓起勇氣與大家俗稱的3F(Family, Friend, Fool)提起計畫並尋求資金協助,這時候就很考驗平時做人的好壞及過往的成就表現,雖說最後有順利集資到啟動資金,可是過程中也是有受到少數的批評跟質疑聲浪,但我反而感謝這些負面聲音,因為有他們的意見,才能驗證我對於創業這件事情的決心。

更何況,任何人都沒有義務要伸出援手,因此沒有必要與這些人交惡,但對於當初伸出援手的3F,反而會更感謝他們的信任。

在集資的這段時間,讓我學習到寶貴的一課,對於資源應該要更懂得珍惜,並非像過往當員工一樣,將許多資源都視為理所當然,因為每個資源都可能代表著一些人的信任。

尤其是人與人的信任關係,將不是有價的新台幣所可以比擬

除了私募的資金之外,也很推薦大家可以多多利用政府的資源,像當時我就有使用政府的青年創業補助貸款,這邊會首推選擇公股銀行(如:臺灣中小企銀、第一銀行等等),會於新創企業會較為友善,在申貸的過程當中,也建議可以多評估幾家,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往來銀行。

後續也會不定時補充並且新增文章,若有任何想交流的也歡迎在下方留言/寄信給我,期望能帶給大家一點點的幫助 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croll to Top